
《荀子集解》(新编诸子集成)(繁体竖排)
不过,前人对于荀子的研究,大都还是从荀子是先秦重要的思想家的角度切入的,讨论的也大都是荀子的“人性观”、“天命观”,似乎荀子是一位望之俨然的老先生,下一秒就要用戒尺打那上课调皮捣蛋的学生。其实,荀子还有一个身份,是一位能够与屈原相比的文学家,甚至可以说是先秦文学中楚文学的重要代表。这一“秘密”,就藏在今存《荀子》一书的《赋》、《成相》二篇。众所周知,“赋”在古代是与“诗”齐名的文学体裁,《汉书·艺文志》分当时图书为六类,其中一类便是“诗赋略”。《汉书》还说:“不歌而诵谓之赋。登高能赋,可以为大夫。”可见“赋”这种文学体裁在古时的地位。荀子作为一位“多善为学”的大儒,又曾多次出任楚国兰台令,其能作赋,自是题中之义。
天地易位,四时易乡。列星陨坠,旦暮晦盲。幽暗登昭,日月下藏。公正无私,反见纵横。志爱公利,重楼疏堂。无私罪人,憼革二兵。道德纯备,谗口将将。仁人绌约,敖暴擅强。
天下幽险,恐失世英。龟龙为蝘蜓,鸱枭为凤凰。比干见刳,孔子拘匡。昭昭乎其知之明也,拂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。郁郁乎其遇时之不祥也,暗乎天下之晦盲也。皓天不复,忧无疆也。
千秋必反,古之常也。弟子勉学,天不忘也。圣人共手,时几将矣。与愚以疑,愿闻反辞。其《小歌》曰:念彼远方,何其塞矣。仁人绌约。暴人衍矣。忠臣危殆,谗人服矣。琁玉瑶珠,不知佩也。杂布与锦,不知异也。闾娵子奢,莫之媒也。嫫母刀父,是之喜也。以盲为明,以聋为聪。以危为安,以吉为凶。呜呼上天,曷维其同!
从文章上考察,这篇《赋》大体以四言短句为主,错综长句,用字质朴而韵律感强,与荀子同时期的其他人的作品对比,此赋显然是说理之中包含抒情,可以说是一种“别开生面”的写法。至于《诡诗》五篇,则颇近乎谜语。这五篇文字通体格式为,先进行铺陈,而后转以说理,在最后一句话,点明所描写之事物。参照荀子自己的标题,甚至可以说这是“礼”、“知”(读为“智”)、“云”、“蚕”、“箴”五个谜题。《荀卿赋定本校笺》(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)
在《汉书·艺文志》诗赋略中,先秦至西汉的文赋可分为三种,依照其风格和首唱者,则可称为“屈原赋”、“陆贾赋”、“荀卿赋”。其中的荀卿,就是荀子。结合前面所引文字,可知与屈原的作品相比,荀子的赋确要少几分华丽,减几分浪漫,缺几分离愁,而多几分理性,几分透彻。无怪乎西汉的刘向,这么说明荀子作诗赋的原由:楚相春申君以(荀子)为兰陵令。人或谓春申君曰:“汤以七十里,文王以百里。孙卿(即荀子,下同),贤者也,今与之百里地,楚其危乎!”春申君谢之,孙卿去之赵。后客或谓春申君曰:“伊尹去夏入殷,殷王而夏亡;管仲去鲁入齐,鲁弱而齐强。故贤者所在,君尊国安。今孙卿,天下贤人,所去之国,其不安乎!”春申君使人聘孙卿,孙卿遗春申君书,刺楚国,因为歌、赋,以遗春申君。
当然,荀子最令人注意的,还不止是《赋》与《诡诗》,他有一篇《成相》,引得千百年来的读者们争论纷纷。关于《成相》,后来人们一个讨论的重点,就是“相”字,有人说,这个“相”是相助之意。有人说,这个“相”是治理之意。有人说,这个“相”,是一种打击乐器。还有人说,这个“相”,本来是打击乐器,但这里是引申为歌曲之意。一个标题尚且有如此争论,何况乎该篇内容?所幸,今天人们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,发现了八首韵文,跟《成相》篇的内容非常相近,由此,才确定出历史上《成相》篇的读法哪种为优。
0 条